公路建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來源:未知
閱讀:193次 日期: 2016-12-21
真正能夠產生價值的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而非金融市場上飛快流動著的現金流,根據財政部關于工程建設合同管理的要求,部分工程款項只能在工程驗收后支付,這就造成所謂賬面應收款項較大。因而,從實際來講,金融上的賬目僅僅用于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并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方便,就此目的來看,雖然應收款項目巨大,公路總公司由于負債而產生的利息較多,歸根到底,只要符合國家利益,屬于合法融資范疇,賬面問題終究會在國家發展的循環中得到解決,鐵路投入的回收周期很長,如果單純擔心經濟問題而選擇暫緩鐵路發展,就等于事實上主動退出國際競爭,由此帶來的損失,也絕不是在金融市場的賬面上可以看出的。而事實上,我們今天可以取得如此巨大的經濟成就,我國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帶領下精誠一致,銳意進取的謀求發展,是主要原因,而歐洲因對于環境污染的恐懼和對于金融市場的依賴與幻想,而產生了猛烈的去工業化思潮,也是我國在國際競爭中勝出的原因之一。
可見我們應當吸取前車之鑒,鐵路總公司作為國家重要的央企,所負擔的社會責任很重是一個必然結果,然而,如果因此而執拗于金融問題,毫無疑問又是短見。在2013年8月9日,國務院就印發了《關于改革公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該《意見》提出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多方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鐵路也逐步打開了多方融資渠道。國家事業不可因金融賬目而畫地為牢,不斷深化改革,發掘自身潛力,才是解決根本問題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