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共享單車類似,智能快遞柜也是一個很美好卻無法盈利的行業。但是,作為快遞業“最后100米”的新生解決方案,再搭載社區O2O的順風車,智能快遞柜至今仍備受市場追捧。在風頭最勁時,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由于涉入了這塊業務,在中小板上甚至收獲了400億市值。

這家公司即三泰控股(002312.SZ),如今已連續停牌了近一個月,原因是謀劃中的子公司股權轉讓及增資事項構成了重大資產重組。多方分析稱,該子公司很可能是速遞易。由于連續虧損,三泰控股必須盡快找到“金主”。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就在去年,速遞易還在大舉擴張市場,以應對新入局者的挑戰,今年速遞易的口號則變成了“保持5.6萬套設備保有量”,是戰略調整還是另有隱情?第三方智能快遞柜真的時日不多了嗎?
其實,不僅是速遞易,整個智能快遞柜行業,包括順豐豐巢、郵政易郵柜、中集e棧等“新貴”,都面臨一個拷問:未來究竟從何處盈利?
“跑馬圈地”未停
興業證券研究報告顯示,我國2014年智能快遞柜的行業規模達到50.10億元,且根據以往數據,預計2016年的市場約近百億規模,2017年將大概率超過100億。
與社區店和人工驛站相比,智能快遞柜具有時間配置靈活、效率高、成本低以及安全性高等優點,加上搭載社區O2O業務引發的想象空間,其一度受到市場和資本的大力追捧。
其中,典型代表便是速遞易和順豐豐巢。
三泰控股于2013年開始布局智能快遞柜業務,2015年大舉擴張。2013年、2014年,三泰控股先后公告稱,擬募集7.5億元、7.12億元加碼快遞柜業務。到了2015年1月,募集金額猛躥至29.4億,同年11月,三泰控股又宣布擬募集28.7億。
大舉募資后,速遞易成功搶占了“最后100米”的市場。2015年底,速遞易業務擴張至全國79個城市,簽約協議網點近8.87萬個,布放網點4.87萬個,2016年底,線下網點又增至5.6萬個,屬行業領先。
與速遞易相比,豐巢入局較晚。但是,豐巢背靠幾位快遞行業“大佬”,來勢洶洶,很有后發居上的意思。
2015年4月,順豐、申通、中通、韻達以及物流地產業巨頭普洛斯注資5億元人民幣,聯合創辦了豐巢。在首創快遞柜寄件功能后,去年6月,五大股東又按比例增資5億元。
之后,短短半年時間,2017年1月,豐巢科技宣布完成A輪融資,鼎暉投資等幾家大型機構投資者出資8.7億元人民幣入局,同時,豐巢原始股東又合計出資了16.3億元。截至目前,順豐系持股比例最高,達38.68%。
這輪融資在市場上引起很大反響,智能快遞柜行業“洗牌”在所難免。僅兩年時間,豐巢在全國投放了超4萬個智能快遞柜(一說3.5萬個),速遞易龍頭地位受到了威脅。
不過,順豐一位內部員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雖然豐巢正極力拓展市場,但是卻面臨不小阻力。“很多小區都建不了,物業說沒有地方。”
行業虧損普遍
先搶占市場,還是先盈利?對于大多數初創公司來說,只要能獲得資本支持,占據市場話語權是首要任務。
所以,整個智能快遞柜行業都不賺錢。盡管速遞易網點規模不小,入柜量和投件量也很可觀,它的虧損額還是越來越大。
根據三泰控股剛剛發布的年報,在2016年大舉擴張后,其全年在智能快遞柜業務上的營業收入僅有2.24億元,相對于2015年的3.09億元下降了27.43%。
是否由于受到豐巢的沖擊尚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擴張步伐邁得太快,速遞易的營業成本比上年同期增加88.22%,導致虧損擴大。
據了解,成本增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擴建帶來的材料、運營費用提高,二是規模擴大導致的折舊增加。在速遞易去年的成本構成中,折舊占比60.16%,同比增長了一倍,達1.19億元;另外,速遞易設備報廢所致的損失也達8125.57萬元。
豐巢的盈利情況也是大同小異。順豐控股發布的年報顯示,豐巢去年營業收入為2173.97萬,盡管與前年相比大幅提升,但是仍未擺脫盈利困境,虧損達2.36億。
德勤摩立特咨詢總監宋旭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智能快遞柜作為快遞交付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種基礎設施,具有非常大的價值想象空間,但是從目前普遍虧損的情況來看,快遞柜仍處于發展初期,盈利模式還有待探索。
盈利模式待解
速遞易是行業內第一家收費的企業,目前,其“快遞員付費+用戶超期費”的付費模式已基本固化,“雙付費”成為速遞易營收的官方主要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速遞易官方客服處了解到,目前快遞員每入柜一件快遞,速遞易將收取2~3毛的費用。“之前是四五毛錢,我們為了回饋新老客戶支持,現在給予了一定優惠。”該位客服補充道。
一位圓通的快遞人員也向記者介紹,一般投一件快遞是2~4毛。不過,是否是“回饋客戶”卻存在爭議。此前,速遞易被曝為緩解運營壓力,曾提高了入柜費,并縮短免費存放時間至4個小時,分別遭到了快遞員與業主的抵制,最后不得不作罷。
另外,根據年報,速遞易2016年入柜量約11.7億單,即使算上全部營業收入2.24億元,平均每單也只有1.9毛錢,遠低于平均水平。
宋旭軍認為,參照日本等國經驗,智能快遞柜的贏利點不在業務本身,而在于通過快遞業務帶來大規模網絡效應和數據分析,打開更加多元化的業務渠道。
事實上,有分析指出,速遞易的核心營業收入就是廣告,而不是看上去的“雙付費”。記者欲就此事咨詢速遞易方,但未成功聯系到其母公司的董事會秘書。
不過,廣告的確是值得期待的方向。興業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快遞柜的廣告形式不僅限于廣告圖片展示,以豐巢科技為例,還有柜體/屏保廣告、柜體有聲宣傳播報、柜體隨機新品試用等形式可以拓展。
此外,智能快遞柜一個很大的宣傳點在于“社區O2O業務的主要入口”,即通過快遞柜進入社區,成為一個集社區電商、金融、醫療、汽車、家政等一系列社區服務的入口。
宋旭軍分析,智能快遞柜不僅是快遞的終端,也可以看作快遞服務商布局零售的終端。“快遞公司除了做傳統的快遞產業,也在積極布局商業。現在商業和零售的趨勢是在下沉,逐漸向小業態方向發展,如果能掌握社區的資源,有利于推廣社區服務,向O2O延伸。”
不過,這些模式都很難在短期內見效。盡管無法預計智能快遞柜是否能以第三方獨立運營的態勢存在,但在“燒錢”階段,速遞易如果開發不出新的盈利點,壓力一定要大于那些有電商和快遞企業“撐腰”的競爭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