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豐巢上線了一項會員服務,智能柜超時將收取額外費用。從五月六日起,開始正式上線該項服務,遭到了眾多小區的抵制,被狠批“吃相太難看”。估計豐巢自己也沒有想過,就因為這一項超時收費的規定讓自己陷入了眾矢之的。在豐巢成為風暴中心的同時,最后一公里的矛盾也被拉到臺前。作為消費者為何指責豐巢?員有怎樣的投遞困境?面對抵制豐巢將怎么做?柜行業發展路在何方?物流最后一公里的距離為何行駛的如此艱難?
從采購成本上來講,現在柜在一線城市整個算下來大概在六到八萬左右。而回收的話,估計要五六年左右,但是這種設備基本上只有4年的壽命,需要用戶能夠快速收件增加使用次數才能收回成本。員反映每天要送幾百單,每單的收入大概是1塊左右,一單賺得特別少,送貨上門又特別浪費時間,影響效率,導致不放柜的話根本放不完,這是真實痛點,還是推諉之詞?很多人認為就該送貨到家,員的工作壓力或者說送件需求與消費者根本無關,為什么要消費者來承擔?但是又不得不考慮真實的現實情況,現在很多年輕人寫的是家庭地址,上班時間簽收不了,于是放柜或者代收點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怎么看待員所謂的痛點和用戶需求這樣的一個矛盾?又該怎么解決呢?
從行業的角度來講,行業只有從同質化、一昧地追求低價轉變成為發展個性化服務才能適應不斷變化著的發展需求。比如說,在我們看來,公司可針對不同的服務設定不同的定價,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服務,這樣就能有效避免到了最后一公里時,消費者不滿意員的做法,畢竟選擇是自己做出來的。但是這僅僅只是我們的設想,要想實際地開展,商家、公司和消費者都需要作出很多改變。但是從現在的角度來說,柜作為一種公共服務設施可能是一個過渡期,可以看到柜尤其像豐巢這樣柜企業,它的收入里面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柜體廣告和評估廣告,柜終極目標也是要實現盈利的。由于大的主流是送貨上門,基于多樣的現實原因還是有著很多的特殊情況,現在放在柜集中投放也能極大提高運轉效率。
面對物流最后一公里走得非常艱辛的情況,公司要采用不同的激勵模式。這對整個行業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夠維護了員的穩定性,同時也能保證高效地運轉。目前,最后一公里不僅只是對于公司,而且對于物流公司來說都有著非常大的改善空間。